> 長春新聞 > “琴詩何者最善”的出處是哪里

“琴詩何者最善”的出處是哪里

“琴詩何者最善”的出處是哪里

“琴詩何者最善”出自宋代蘇軾的《水調歌頭·昵昵兒女語》。

“琴詩何者最善”全詩

《水調歌頭·昵昵兒女語》

宋代 蘇軾

歐陽文忠公嘗問余:“琴詩何者最善?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。

公曰:此詩最奇麗,然非聽琴,乃聽琵琶也。

余深然之。

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,乞為歌詞。

余久不作,特取退之詞,稍加隱括,使就聲律,以遺之云。

昵昵兒女語,燈火夜微明。

恩怨爾汝來去,彈指淚和聲。

忽變軒昂勇士,一鼓填然作氣,千里不留行。

回首暮云遠,飛絮攪青冥。

眾禽里,真彩鳳,獨不鳴。

躋攀寸步千險,一落百尋輕。

煩子指間風雨,置我腸中冰炭,起坐不能平。

推手從歸去,無淚與君傾。

作者簡介(蘇軾)

蘇軾(1037-1101),北宋文學家、書畫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。漢族,四川人,葬于潁昌(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學識淵博,天資極高,詩文書畫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暢達,與歐陽修并稱歐蘇,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詩清新豪健,善用夸張、比喻,藝術表現(xiàn)獨具風格,與黃庭堅并稱蘇黃;詞開豪放一派,對后世有巨大影響,與辛棄疾并稱蘇辛;書法擅長行書、楷書,能自創(chuàng)新意,用筆豐腴跌宕,有天真爛漫之趣,與黃庭堅、米芾、蔡襄并稱宋四家;畫學文同,論畫主張神似,提倡“士人畫”。著有《蘇東坡全集》和《東坡樂府》等。

水調歌頭·昵昵兒女語賞析

唐代詩歌繁盛,音樂發(fā)達。唐人描寫音樂美的詩歌,不乏名篇佳構。然而在宋詞中,能成功地描寫音樂的篇什,則寥寥無幾。因為“詩難于詠物,詞為尤難。” 而以詞刻畫無形的音樂,比之描繪花柳蟲魚等有形之物,更是難上加難。

蘇軾此詞根據(jù)韓愈《聽穎師彈琴》名篇改寫,大約作于公元1087年(元祐二年)蘇軾在京師任翰林學士、知制誥時。原詩為:“昵昵兒女語,思怨相爾汝。劃然變軒昂,勇士赴敵場。浮云柳絮無根蒂,天地闊遠隨飛揚。喧啾百鳥群,忽見孤鳳凰。躋攀分寸不可上,失勢一落千丈強。嗟余有兩耳,未省聽絲篁。自聞穎師彈,起坐在一旁。推手遽止之,濕衣淚滂滂。穎乎爾誠能,無以冰炭置我腸?!?/p>

訴諸聽覺的音樂美,缺乏空間形象的鮮明性和確定性,是很難捕捉和形容的。但詞人巧于取譬,他運用男女談情說愛、勇士大呼猛進、飄蕩的晚云飛絮、百鳥和鳴、攀高步險等等自然和生活現(xiàn)象,極力摹寫音聲節(jié)奏的抑揚起伏和變化,借以傳達樂曲的感情色調和內(nèi)容。這一系列含義豐富的比喻,變抽象為具體,把訴諸聽覺的音節(jié)組合,轉化為訴諸視覺的生動形象,這就不難喚起一種類比的聯(lián)想,從而產(chǎn)生動人心弦的感染力。末后再從音樂效果,進一步刻畫彈技之高,筆墨精微神妙,可說與韓詩同一機杼,同入化境。

蘇軾這首詞的“隱括”,雖保留了韓詩的總體構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繪,但又在內(nèi)容、形式以及兩者的結合上,顯示了自己的創(chuàng)造性,從而使此詞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和獨特的審美價值。